产业园区系列十三:逻辑

 行业动态     |      2021-01-26 09:21

上两期讲了勾地和产品,其实一个产业地产项目之所以从产品上和传统地产如此的不同,总结下来,还是其中底层逻辑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今天为产业项目的获取话题做个最后的总结。

如果非要从术的层面提升一下,那么今天的话题再好不过了,看着这么多产业地产项目游离在产业表面,我们就得掷地有声的提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觉得这个话题有点儿意思。

第一,产业地产的本质是什么?(我是谁)

产业地产的本质是“企业”再无其他,这个答案即是起点也是终点,从这个起点铺开的勾地、产品、招商、运营最终抵达的彼岸就是产业地产。围绕“企业”这个逻辑,地产人面临的市场诞生了新的格局。

举个选址的例子,地产,不论住宅地产还是产业地产,都是基于土地的生意。往大里讲是靠政策的红利,城市扩容进程让房子不愁卖,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总是缺房子的。而制造业发展,让为制造业提供载体空间的产业地产有了金光四射的未来。既然是地产,那么最重要的无非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也就是选址,但是住宅地产的地段越靠近市中心越好,而产业地产未必,以惠州仲恺区两个产业地产项目为例,一个坐落仲恺区核心位置,距离深圳1.5小时路程,另一个坐落仲恺区边缘,但临近深圳,车程只需半小时。哪个位置好一目了然,距离深圳近的可以承载外溢产业资源,而中心区的项目客户来自当地,企业能接受的产品价格就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你对选址就产生了正确的理解。

第二,我和传统地产的底层逻辑到底相差在哪?(我从哪里来)

住宅地产和产业地产是不同的价值回报链条,一个要求当期回报,一个要求长期回报。其底层逻辑不同在于,住宅的底层逻辑是土地的指标效益最大化,而产业地产的底层逻辑是打造用户需求的产品,有时候你打造的产品为了用户定制而损失了容积率,这种事情住宅根本是不会考虑的事情。

就说勾地,传统地产勾到地基本就大功告成了,而产业地产则刚刚是个开始,低端玩家获益渠道狭窄,等待的就是政府的秋后算账,中端一点的配点咨询机构和增值服务,按照领导政绩需求做到双方满意,高级的则不同,不仅能整合全球科研及产业资源,还能与政府共同招商,甚至共享产业园区财政收入,这些是传统地产和低端产业地产玩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要始终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 与政府规划保持一致
  • 为区域引进知名企业
  • 为政府延展服务功能
  • 给政府创造亮点政绩
  • 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

第三,产业地产的未来?(我要往哪里去)

我认为产业地产的未来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投资可能是园区人的一个必备技能,投融管退,从产业本身赚钱,是产业地产的最终格局。

我们了解了第三个逻辑,你才知道园区为啥投钱搞孵化,投钱搞运营。不过我不喜欢大家讲的投钱搞生态,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生态是人造不出来的,不论地球的生态还是产业的生态,如果靠人为去打造一定是个伪命题。所以我们应该更务实的搞好几个真正企业需要的平台,聚焦一两个行业,结合政府的规划,符合地产开发的规律的现金回笼,才是符合我们灵魂三问的一套动作。

有了以上的逻辑我们再看项目就知道,联东U谷为什么上上下下都在研究同一件事,即不同的城市、不同区位、产业定位如何,匹配怎样的产品,搭配哪些服务。而且联东一直在走一条低利润、规模化、标准化的高周转之路。这叫做战略与战术从逻辑出发,实现对刚需的精准打击。

逻辑通了,自然很多事情就相通了,我们跟前期有关的话题也进行的差不多了,用经典的四句话结束这一讲“产业有方向,产品有形象,客户有质量,去化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