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
2015年1月28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双创,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带动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自此,孵化的黄金时代来了。
孵化器和双创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成熟的孵化模式,不单是提供场地,还要有经验的人,专业的培训,对趋势的把握,资本的对接。
创业服务其实分为三个层次,1.0的服务解决的是初创期的基本问题,例如公司注册,办公场地,政策优惠;2.0的层次解决扩大规模遇到的问题,如人力,法务,市场,公共关系等;3.0层次的服务就是建立创业公司需要的生态系统了。在这方面我所看到的数据是创新工场第一个达到服务收入超过场地收入,2015年,创新工场基金收益及“创业服务费”1342万占收入比例59%,剩余41%是场地租金收入。即便如此,依然被人说是“技术含量”不高。
其实,时至今日双创喊的远不如之前响亮了,一旦资本市场遇冷,众创泡沫破裂,投资标的迟迟达不到理想的成长状况,投资方还是面临着很大的泡沫风险的。
中科院去年也提出了“我创新,你创业”的说法,可见老师们去创业同样也是九死一生,不如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科研团队就负责好好的进行创新,创业还是交给有资源有市场的成熟公司去做比较好。
话说回来双创只是一个词,在这个概念提出来的多年前,孵化科技项目的事情也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称之为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待转化的科技成果进入企业后融资,进行技术入股,产权转化,股权融资,企业并购,最终形成一个进退的市场,是良性的创业。
双创有趣的昙花事件有很多,比如政府争相设立创业引导基金,希望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去扶持创业企业发展,可是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谁又敢做主去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呢?于是一只只基金放在那里。
还比如青岛是全国首个明确科技型孵化器分割产权细则的城市,孵化器房租最高补贴150万,而且令人兴奋的提出5年再造一个青岛,据说当时华夏幸福在这个热血沸腾的城市拿了1.3万亩,后来无疾而终,据说是退掉了,具体原因就不清楚了。
看起来回到理性上来,政策不是问题,生态才是问题,我所看到的比如腾讯对创客的支持,包括25个腾讯众创空间“硬件实验室”,100亿线上流量资源;1000亿基金;还有联合长江商学院推出的“长青腾创业营”才是创客需要的生态。过去三年腾讯开放平台孵化的正在上市的公司超过10家。真金白银的提供资金技术流量,也许这种孵化才更符合我们前面所说的创新和创业的完美结合吧。
归根结底,孵化的载体不重要,孵化的内容才重要;孵化的主体不重要,孵化的生态才重要;孵化的政策不重要,孵化的专业才重要;市场化永远是检验孵化器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好的标的永远是稀缺的资源,也希望后双创时代大家真的能把眼光放在真正的基础创新和务实的技术孵化上。
我们的孵化就先告一段落,后面我们继续把我们“产业”的眼光放到更大一点规模的园区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