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罗胖
记得权利的游戏最后一集的时候,小恶魔提利昂说推动世界前进的其实不是别的,就是一个故事。在今天的产业地产领域同样不缺故事,当然在大家都讲故事的今天,到底谁能把讲完的故事真的做出来,就真的靠实力了。
每一个做园区的人,在做园区之初,都把自己的园区设想成为硅谷,中关村,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为什么这些设想最后没能实现,其实每一个做产业的园区,可能从一开始讲故事的时候就已经给自己的未来挖了坑。
产业故事总是和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矛盾的,大家经常会拿自己之前成功的经验去套新的园区,其实美国这么厉害,硅谷也只有一个而已,中国也仅仅有一个中关村创业大街和深圳南山软件基地。
我经常说不要给政府讲故事,因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你讲完了,最后不按着做,还说政府秋后算账,其实是自己去为自己买单。
产业地产的四个致命误区:
- 拓展选址重区域GDP而不重产业结构、企业结构;
- 企业定位过于前言高端,难于招商;
- 单个项目的成功以为等于企业的成功而照搬复制;
- 过于相信政府或完全不与政府合作(政商共生和博弈的关系)。
其实不是不可以讲故事,我们也曾见过国内前两年某地做的千人计划产业园,确实盘活了地方的一部分园区资源。但是要真正的让故事落地,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项目。高质量的项目要么孵化,要么招商进来。怎么孵化,用我的话说,这个确实是个技术活,叫做“全程贴身陪练+精准资本对接”。你要是没有个实业的成功经验,还真难完成这一整套动作。再说招商,企业为什么来呢?那就是你能提供的产业服务决定的了,其实,企业最缺的无非是钱和市场,要么你的产业服务能带来市场,要么你的产业服务能够带来融资,否则解决的企业需求都是隔靴搔痒。不得不说,产业地产到今天如果不是靠住宅商业卖了变现的方式,那唯一能称为核心武器的就只有金融资本了。当然,现在大家就算拿着钱也不敢投啊,除了搞虚股实债假投资,现在所有真投资的基金都要求员工跟投,方法是不错,但是钱是更难投出去了,你想一个员工一年做十个项目,基本还得往里面倒贴钱。
产业的故事要落地,就要从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做起,围绕着龙头企业来定位园区布局,而且整个产业运营团队要一刻不停的与最前沿的产业、技术进行持续接触,寻求和他们成为战略联盟的机会,不断的在现实和故事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我们经常说产业地产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不动产价值还是产业服务价值,如果两者并存,又该如何把握平衡?平衡的故事才容易被人接受。
产业地产不要总靠故事快速扩张,住宅和商业的“产品线标准化复制+快速周转”模式不是平衡的基础,企业客户存在差异,规模存在差异,技术存在差异,经营存在差异,标准和非标准之间需要平衡。
只有平衡的故事才不是空中楼阁,只有可落地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一个好故事不一定能做成一个好园区,但是一个好园区,一定有这样一个平衡完美的好故事。